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
循政策导向兴药 甘肃党参以特色产业富村
2025-10-17

近年来,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和中医药产业政策的持续加码,中药材种植作为兼具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特色产业,正成为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甘肃省依托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大力发展道地药材种植,其中党参产业尤为突出。在政策引导、科技支撑与市场驱动的多重作用下,甘肃党参不仅成为地方特色农业的一张“金字招牌”,更走出了一条以药兴村、以药富民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甘肃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与内蒙古高原交汇地带,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土壤富含矿物质,为中药材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特别是定西市陇西县、渭源县、漳县等地,素有“千年药乡”之称,是党参的传统主产区。这里的党参根条粗壮、质地坚实、有效成分含量高,深受市场青睐。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种植分散、加工粗放、品牌意识薄弱,甘肃党参虽品质优良,却未能实现应有的经济价值。

转机始于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高度重视。《“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强中药材资源保护与利用,建设一批道地药材生产基地”。甘肃省顺势而为,出台《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将中药材产业列为全省重点发展的十大生态产业之一,并设立专项资金支持良种繁育、标准化种植和精深加工。在这一系列政策红利的推动下,党参产业迎来跨越式发展机遇。

地方政府积极作为,构建起“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合作社组织+农户参与”的联动发展模式。以渭源县为例,当地建立党参良种繁育基地,推广无公害种植技术,实行统一供种、统一种植标准、统一收购加工,有效提升了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同时,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订单农业模式,企业与农户签订保底收购协议,既保障了农民收益,也稳定了原料供应,形成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联结机制。

科技赋能成为产业升级的关键支撑。甘肃省农科院、甘肃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党参品种选育、病虫害绿色防控、土壤改良等关键技术攻关。数字化农业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管理,无人机植保、物联网监测、大数据分析等手段让传统种植焕发出现代化生机。一些地区还建立了党参质量追溯体系,从种植到加工全程可查,极大增强了消费者信任度。

产业链延伸是提升附加值的核心路径。过去,甘肃党参多以原药材形式出售,利润空间有限。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向深加工领域拓展,开发出党参切片、党参粉、党参口服液、党参养生茶等一系列高附加值产品。部分企业还结合康养旅游,打造“药旅融合”项目,推出党参采摘体验、中医药文化研学等活动,进一步拓宽了增收渠道。

品牌建设同样不可忽视。甘肃多地注册了“渭源白条党参”“陇西黄芪党参”等地理标志商标,并通过参加全国药材博览会、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方式扩大影响力。“甘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推广,更让甘肃党参走出了大山,走进了全国消费者的餐桌。据统计,2023年甘肃省党参种植面积超过30万亩,年产值突破50亿元,带动数十万农户增收致富,部分主产区农民人均从中受益超万元。

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党参产业的发展重塑了乡村面貌。曾经外出务工的年轻人纷纷返乡创业,村庄人气渐旺;村集体经济因药材合作组织的发展而不断壮大;乡村基础设施、人居环境也随之改善。中药材种植不仅带来了“真金白银”,更激发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当然,挑战依然存在。市场价格波动、土地资源紧张、深加工能力不足等问题仍需破解。未来,甘肃应继续坚持绿色发展导向,强化全产业链布局,推动党参产业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同时,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挖掘党参在免疫调节、抗疲劳等方面的药用潜力,拓展其在功能性食品、保健品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循政策之向,兴产业之基,富一方百姓。甘肃党参的故事,是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在这片古老而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一株株党参正悄然书写着新时代的“致富经”,为广袤乡村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

18601987707 CONTACT US

公司: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平南社区龙岗路19号东森商业大厦(东嘉国际)5055A16

Q Q:76675061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2025447183号-1

咨询 在线客服在线客服 电话:18601987707
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