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多年聚焦“三农”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已成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在这一国家战略的指引下,甘肃省陇西县立足资源禀赋,深挖中药材产业潜力,以黄芪为主导品种,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乡村振兴之路。这片黄土高原上的小城,正通过科技赋能、品牌塑造和产业链延伸,让“陇西黄芪”这张金字招牌熠熠生辉。
陇西素有“中国黄芪之乡”的美誉,其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海拔高、光照足、昼夜温差大、土壤富含微量元素,为黄芪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所产黄芪根条粗长、质坚而绵、药用成分高,尤以“口尝微甜、嚼之渣少”著称,深受市场青睐。然而,长期以来,当地黄芪产业多以散户种植、初级加工为主,存在规模小、标准低、附加值不高等问题,制约了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为陇西黄芪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陇西县委、县政府抢抓政策机遇,紧扣文件精神,围绕“种得好、管得严、卖得出、效益高”的目标,系统谋划黄芪全产业链发展路径。
在种植端,陇西大力推进标准化、规范化种植。全县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建设高标准黄芪种植基地,实施统一供种、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的“四统一”机制。同时,依托农业农村部门技术力量,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等生态种植技术,建立可追溯体系,确保药材品质安全可控。目前,全县黄芪种植面积稳定在8万亩以上,年产干芪超过3万吨,占全国黄芪产量的五分之一。
在加工端,陇西着力提升精深加工能力。过去,黄芪多以原药材形式外销,利润空间有限。如今,当地引进和培育了一批中药材加工龙头企业,开发出黄芪切片、黄芪粉、黄芪提取物、黄芪保健茶、黄芪护肤品等系列产品,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部分企业还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展黄芪多糖、黄芪甲苷等功能性成分提取研究,推动产品向高附加值领域迈进。
在市场端,陇西积极打造区域公用品牌。注册“陇西黄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制定地方标准,规范品牌使用。通过参加全国农交会、药博会等展会,举办“黄芪文化节”,借助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方式,不断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如今,“陇西黄芪”已远销广东、安徽、河北等中药材集散地,并出口至韩国、日本及东南亚国家,年交易额突破20亿元。
更为重要的是,黄芪产业的发展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和农村就业。据统计,全县直接从事黄芪种植、加工、销售的群众超过10万人,户均年增收万元以上。许多外出务工青年看到家乡产业兴旺,纷纷返乡创业,开办合作社、电商店铺或参与合作社管理,为乡村注入了新鲜血液。一些村庄还依托黄芪产业基础,发展起了观光农业、康养旅游等新业态,实现了从“单一种植”向“多元融合”的转变。
与此同时,陇西注重科技支撑与人才培育。与中国中医科学院、甘肃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设立中药材研发中心,开展良种选育、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攻关。定期组织农民培训,培养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推动绿色发展”。陇西在黄芪产业发展中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理念,推广轮作倒茬、秸秆还田等绿色生产方式,减少面源污染,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
放眼未来,陇西将继续以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为指引,深化黄芪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化中药材产业体系。计划到2025年,建成百亿级中医药健康产业集群,打造国家级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和精深加工示范区,真正让黄芪成为富民强县的“黄金产业”。
从一株黄芪苗到一条振兴路,陇西的实践充分证明:只要紧扣国家战略,立足本地优势,科学谋划、久久为功,就能在广袤田野上书写出乡村振兴的壮美篇章。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