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全国各地积极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径。在广袤的山林之间,一种“林下药田生金”的发展模式悄然兴起,不仅盘活了闲置的林地资源,更让中药材产业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引擎。政策的春风拂过村庄,吹绿了山坡,也温暖了人心。
在我国南方山区,森林覆盖率高,气候湿润,土壤肥沃,非常适合中药材的生长。然而长期以来,这些林地因缺乏有效利用而处于沉睡状态。农民守着绿水青山,却难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转机出现在国家大力扶持林下经济和中医药产业的背景下。一系列利好政策相继出台:中央财政对林下种植给予补贴,地方政府配套建设中药材初加工基地,科技部门组织专家下乡指导种植技术,金融系统推出低息贷款支持农户创业……政策的“组合拳”为林下药田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贵州黔东南的一个小山村,村民杨大叔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过去靠种玉米勉强糊口,日子过得紧巴巴。2020年,在县里农业局的引导下,他尝试在自家林地里套种黄精、白及等中药材。“一开始心里没底,怕种不好,也怕卖不出去。”杨大叔回忆道。但让他没想到的是,从选种到管理,农技员手把手教;药材成熟后,合作社统一收购,价格还保底。“去年光林下药材就挣了四万多元,比以前翻了好几倍!”如今,他不仅脱了贫,还在村里带头成立了中药材种植小组,带动十几户乡亲一起干。
这种“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正在多地推广。企业负责市场对接和品牌打造,合作社组织生产和技术培训,农户则专注于田间管理。利益联结机制的建立,让各方形成合力,既保障了药材品质,又稳定了农民收入。更重要的是,林下种植不占用耕地,不破坏生态,反而通过科学轮作、有机施肥等方式提升了林地质量,实现了“以林养药、以药促林”的良性循环。
政策的温度不仅体现在资金和项目上,更体现在对人才和科技的支持上。许多地方实施“乡土专家”培育计划,鼓励农林院校毕业生返乡创业。小李就是其中一员。他大学学的是中草药栽培,毕业后本可在城市找到体面工作,但看到家乡的潜力,毅然选择回乡发展。“我们引进了智能灌溉系统,建立了药材溯源平台,还开发了林下经济APP,帮助农户实时掌握市场行情。”小李说,“现在,手机成了新农具,数据成了新农资。”
与此同时,中医药文化的复兴也为林下药田带来了新的机遇。随着人们对健康养生的关注度提升,道地药材越来越受到市场青睐。一些地区开始打造“林药康养”融合项目,游客可以体验采药、制茶、药膳等特色活动,既传播了中医药知识,又拓展了产业链条。每逢周末,山间小路上总能看到三五成群的游客穿梭于药田之间,拍照打卡,选购特产,昔日冷清的山村变得热闹起来。
当然,林下药田的发展也面临挑战。比如部分品种存在同质化竞争,深加工能力不足,品牌影响力有限等问题。对此,专家建议应加强顶层设计,因地制宜制定产业发展规划,避免盲目扩张;同时加大科研投入,推动中药材良种选育和精深加工技术研发,提升产品附加值。
更令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并投身这一领域。他们带着新理念、新技术回到乡村,用直播带货打开销路,用文创设计包装产品,用生态理念重塑农业。一位90后姑娘在短视频平台上分享她的林下种植日常,短短半年粉丝突破十万,带动全村药材销售额增长三成。“我们不是在重复父辈的 farming(耕作),而是在创造一种 new rural living(新乡村生活)。”她在视频中这样说。
林下药田,看似是一片片不起眼的绿意,实则蕴藏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它让沉睡的山林苏醒,让传统的农业焕新,也让乡村的人气重新聚集。政策的春风持续吹拂,吹开了希望的花,也结出了幸福的果。当一片片药田在林间铺展,当一车车药材运出大山,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收入的增长,更是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而这一切,正发生在你我身边的小山村。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