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中药材产业作为兼具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重要抓手,日益受到各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在推动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标准化种药强基,全链条发展兴乡”已成为一条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通过构建规范化种植体系、完善产业链条、强化科技支撑与品牌建设,中药材产业正逐步实现从“小散弱”向“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转型升级,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一、以标准化种植夯实产业发展根基
中药材的质量源于源头,种植环节是决定药材品质的关键。过去,由于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许多地区中药材存在品种混杂、农残超标、有效成分不稳定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推进中药材标准化种植成为当务之急。
各地应因地制宜制定中药材种植技术规程,明确适宜区域、种源选择、田间管理、采收加工等关键环节的技术要求。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模式,由龙头企业牵头建立标准化示范基地,带动周边农户按照统一标准开展种植。同时,加强道地药材资源保护与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选育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提升种源保障能力。通过土地流转、技术培训、订单农业等方式,提高农民参与标准化种植的积极性,真正实现“种得好、管得住、产得优”。
二、构建全链条发展模式,提升产业附加值
中药材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不能局限于初级种植环节,必须向上下游延伸,打造集种植、加工、研发、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
在初加工环节,应加快建设产地初加工中心,配备清洗、干燥、分级、包装等设施设备,减少药材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的损耗,提升商品率和市场竞争力。鼓励企业引进现代化提取、浓缩、制剂生产线,发展中药饮片、配方颗粒、保健食品等精深加工产品,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附加值。
在流通与市场拓展方面,依托电商平台、中药材专业市场和现代仓储物流体系,打通产销对接“最后一公里”。支持地方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开展地理标志认证和绿色、有机产品认证,提升品牌影响力和溢价能力。同时,推动中药材与文旅、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药膳体验、中医药文化研学、生态观光等新业态,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三、强化科技与人才支撑,激发内生动力
科技创新是中药材产业提质增效的核心驱动力。应加强与科研院所、高校的合作,围绕良种选育、病虫害绿色防控、智能农机装备、质量追溯系统等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推广应用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智慧药园和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种植过程可监控、质量可追溯、数据可分析。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根本保障。一方面,要加强对基层农技人员和种植户的技术培训,普及标准化种植知识;另一方面,吸引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青年人才返乡创业,培育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和产业带头人。通过建立专家服务团队、科技特派员制度等方式,将先进技术送到田间地头,切实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四、政策引导与机制创新协同发力
政府应在规划引领、资金扶持、用地保障、金融服务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设立中药材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标准化基地建设、加工项目建设、品牌推广等给予重点支持。探索建立中药材价格保险和收益保障机制,降低农户种植风险。推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优先保障中药材加工、仓储等配套设施建设,破解用地难题。
同时,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推广“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模式,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鼓励企业与合作社、农户签订长期购销合同,形成稳定合作关系,实现多方共赢。
展望未来,中药材产业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地位愈发凸显。唯有坚持标准化种植不动摇,持续推进全链条融合发展,才能真正把“草根”变成“黄金”,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各地应立足资源禀赋,抢抓发展机遇,走出一条生态友好、质量优先、效益显著的中药材产业发展之路,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产业支撑。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