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农村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在这一背景下,“循政策导向兴药,以特色产业富村”成为许多地区实现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路径。依托地方自然资源禀赋,顺应国家政策方向,大力发展中药材等特色农业产业,不仅有效激活了乡村经济活力,也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国家层面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推动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提升中药产业现代化水平。同时,乡村振兴战略强调“产业兴旺是重点”,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这些政策为中药材种植与加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正是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不少山区、林区和生态功能区开始将目光投向中药材产业,探索出一条“靠山吃山、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中药材产业具有资源依赖性强、附加值高、产业链条长等特点,尤其适合生态环境良好但工业基础薄弱的农村地区。例如,在秦巴山区、云贵高原、大别山区等地,气候湿润、土壤适宜,野生药材资源丰富,具备规模化种植的天然优势。地方政府顺势而为,积极引导农户调整种植结构,推广黄精、天麻、白芨、金银花等道地药材品种,并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统一供种、技术指导和保底收购,有效降低了农民的市场风险。
与此同时,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中央财政设立现代农业产业专项资金,支持中药材标准化基地建设;农业农村部推动“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创建,将中药材列为重点扶持对象;医保部门逐步扩大中药饮片和中成药报销范围,刺激市场需求。此外,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等机制也为欠发达地区中药材产业发展注入了资金、技术和人才支持。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下,中药材从“山间野草”逐渐变为“致富良方”。
发展中药材产业,关键在于构建完整产业链。一些先进地区已不再满足于初级原料供应,而是向精深加工延伸。通过引进现代提取、制剂和检测技术,开发中药保健品、日化用品甚至功能性食品,显著提升了产品附加值。例如,某县依托本地茯苓资源,建成集种植、加工、研发、销售于一体的产业园区,年产值突破十亿元,带动上万农户稳定增收。更可喜的是,部分企业还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展药材种质资源保护与良种选育,推动产业走上科技化、品牌化发展轨道。
产业振兴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同提升。中药材多为多年生植物,根系发达,有助于保持水土、改善土壤结构。相比传统农作物,其化肥农药使用量更低,符合绿色发展理念。此外,中药材种植用工密集,从育苗、移栽到采收、初加工,每个环节都需要大量劳动力,为留守妇女、老年人等群体提供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不少村庄因此实现了“空心化”逆转,青壮年返乡创业渐成趋势。
当然,发展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如部分地区盲目扩种导致产能过剩、价格波动;个别企业重产量轻质量,影响药材道地性;冷链物流、仓储设施配套不足制约产品外销等。对此,需进一步强化规划引导,避免一哄而上;加强质量监管,建立溯源体系;完善基础设施,打通产销堵点。同时,应注重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
展望未来,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实施和人们对天然药物需求的持续增长,中药材产业前景广阔。只要坚持政策引领、科学布局、创新驱动,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就一定能让更多村庄因药而兴、因药而富。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更是新时代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实践。循政策之舵,扬产业之帆,广袤乡土必将奏响更加嘹亮的共富乐章。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