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近年来,随着中央一号文件连续聚焦“三农”工作,乡村产业发展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道地药材作为中医药文化的瑰宝和农村特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以其独特的资源优势和广阔的市场前景,成为推动乡村经济振兴的重要抓手。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并强调要“发展特色农业、林下经济、中药材等优势产业”。这一政策导向为道地药材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所谓“道地药材”,是指经过中医临床长期应用优选出来的、产在特定地域、品质优良、疗效显著的中药材。其核心在于“道地性”——即产地与品质的高度统一。从长白山的人参、宁夏的枸杞,到云南的三七、四川的川芎,每一味道地药材背后都凝聚着一方水土的滋养和千百年来中医药实践的智慧结晶。
依托资源禀赋发展道地药材产业,不仅契合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更能够有效盘活农村闲置土地、带动劳动力就地就业、提升农民收入水平。以甘肃陇南为例,当地依托高海拔、昼夜温差大、土壤富硒等自然条件,大力发展当归、黄芪、党参等道地药材种植,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模式。通过标准化种植、规范化管理、品牌化运营,陇南中药材远销全国乃至东南亚市场,年产值突破百亿元,真正实现了“小药材”撬动“大产业”。
更为重要的是,道地药材产业链条长,涵盖种植、采收、加工、仓储、流通、研发等多个环节,具有较强的产业联动效应。在贵州,一些地区将中药材种植与生态旅游、康养服务相结合,打造“药旅融合”新模式;在陕西,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和质量检测中心,推动中药材由“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型。这些探索不仅提升了产品附加值,也增强了产业抗风险能力,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然而,道地药材产业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部分地区存在盲目扩种、重产量轻质量的现象,导致药材有效成分下降、市场竞争力减弱;一些传统道地品种因生态环境变化或过度采挖而濒临消失;此外,品牌意识薄弱、标准体系不健全、深加工能力不足等问题也制约着产业升级步伐。对此,必须紧扣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坚持问题导向,强化系统思维,走出一条科学化、规范化、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首先,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地方政府应结合区域实际,制定中药材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明确重点品种、主攻方向和空间布局,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同时,加大财政、金融、用地等支持力度,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新型经营主体参与道地药材生产,形成多元投入机制。
其次,要筑牢质量根基,打造“金字招牌”。建立健全从田间到终端的全过程追溯体系,推广GAP(良好农业规范)种植,严控农药残留和重金属污染。支持地方申报地理标志产品、注册区域公用品牌,提升市场辨识度和溢价能力。例如,“文山三七”“霍山石斛”等品牌之所以能享誉全国,正是得益于严格的品质管控和品牌运营。
再次,要强化科技赋能和人才支撑。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开展道地药材种质资源保护、良种选育、精深加工技术攻关,延长产业链条。鼓励中医药院校与基层合作,培养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人”,让传统技艺与现代管理理念有机结合。
最后,要拓展市场渠道,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借助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新业态,打通产销对接“最后一公里”;支持企业参加国内外展会,推动道地药材走向国际市场,讲好中国中医药故事。
道地药材根植于乡土,承载着健康中国的希望,也寄托着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要我们牢牢把握中央一号文件指引的方向,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守正创新,就一定能让道地药材在广袤田野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铺就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之路。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