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医药产业的高度重视和监管体系的不断完善,中药饮片质量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关注。2023年10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宣布: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中药饮片追溯码制度,所有未赋码的中药饮片产品将不得在市场上销售。这一政策的落地,标志着中药饮片行业进入“一物一码”时代,无码产品下架已进入倒计时,行业格局将迎来深刻变革。
追溯码制度的核心在于“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每一包中药饮片在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都将被赋予唯一的电子身份标识——追溯码。消费者通过扫描二维码,即可查看该饮片的药材产地、种植方式、采收时间、加工工艺、检验报告、生产企业、物流信息等全流程数据。这不仅提升了产品的透明度,也为监管部门提供了精准的数据支持,有效遏制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等乱象。
此次追溯码制度的全面铺开并非突然之举。早在“十四五”规划中,国家就明确提出要“健全中药材质量追溯体系”,并将其作为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关键举措。2021年起,部分省份已开展试点,如安徽、四川、甘肃等地率先在道地药材主产区推行溯源系统,取得了良好成效。试点数据显示,实施追溯管理后,中药材抽检合格率提升超过15%,消费者投诉率下降近40%。这些成果为全国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行业角度看,追溯码的强制实施将加速中药饮片市场的洗牌。目前,我国中药饮片生产企业超过3000家,但普遍存在规模小、标准化程度低、质量管理参差不齐等问题。追溯系统的建立要求企业具备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规范的生产流程和可靠的供应链管控能力。这对中小型企业提出了严峻挑战。不具备技术条件或不愿投入改造的企业将面临被淘汰的风险,而龙头企业则有望借此扩大市场份额,提升品牌公信力。
与此同时,追溯码的普及也将倒逼上游药材种植环节的规范化。长期以来,中药材种植多以农户分散经营为主,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掺杂使假等问题屡禁不止。追溯体系要求从源头把控质量,推动“企业+基地+农户”的订单农业模式发展,促进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基地建设。未来,只有具备可追溯资质的药材才能进入正规饮片生产企业,这将从根本上提升中药材的整体品质。
对于消费者而言,追溯码的普及意味着用药安全将得到更强保障。过去,消费者购买中药饮片往往依赖经验或口碑,难以判断真伪优劣。如今,只需一部手机扫码,便可掌握产品全生命周期信息,实现“明明白白消费”。特别是在慢性病调理、老年养生等长期用药场景中,可追溯性大大降低了因药材质量问题导致的健康风险。
当然,政策落地过程中也面临一些现实挑战。首先是技术成本问题。中小型饮片企业需投入资金升级包装设备、对接国家追溯平台、培训操作人员,短期内可能增加运营压力。其次是数据真实性问题。如何确保企业上传的信息真实、完整、不可篡改,仍需监管部门加强抽查与惩戒力度。此外,跨区域、跨平台的数据互联互通也需进一步优化,避免形成“信息孤岛”。
为确保政策平稳过渡,国家药监局已设定过渡期至2023年12月底。在此期间,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将开展专项检查,督促企业完成赋码工作。同时,国家追溯平台已开放接口,支持企业免费接入,并提供技术指导服务。对于确有困难的企业,地方政府也在探索补贴、贷款贴息等扶持措施,助力其转型升级。
可以预见,随着追溯码制度的全面实施,中药饮片行业将逐步告别“粗放式”发展阶段,迈向高质量、可信赖的新纪元。这不仅是监管手段的升级,更是整个产业链重塑信任机制的重要一步。未来,中药饮片将不再是“模糊的传统药材”,而是拥有清晰身份、科学标准和数字赋能的现代健康产品。
当前,距离无码产品全面下架仅剩数月时间,行业各方应抢抓窗口期,主动适应变革。生产企业需加快信息化建设,完善内部质控体系;流通企业应配合做好扫码入库、出库管理;零售终端则要确保销售产品全部可追溯。唯有全链条协同推进,才能真正实现“让每一片饮片都可追踪,让每一味中药都值得信赖”的目标。
中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其现代化发展离不开制度创新与科技支撑。追溯码的全面推行,正是传统医药与数字时代深度融合的生动体现。它不仅关乎产品质量,更承载着公众对中医药的信任与期待。在这个倒计时的关键时刻,行业唯有迎难而上,方能迎来更加规范、透明、可持续的未来。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