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与公众对健康安全意识的不断提升,中药饮片的质量标准日益受到关注。作为中药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中药饮片的加工工艺直接关系到药材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临床疗效。其中,“净制”作为饮片炮制的第一步,是去除杂质、非药用部位及有害物质的重要工序。然而,长期以来被部分企业用于保色、防虫、防腐的硫磺熏蒸工艺,正面临全面退出历史舞台的命运。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近期发布的《中药饮片质量标准提升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提出,将进一步完善中药饮片“净制”环节的技术规范,明确禁止使用硫磺熏蒸等不符合现代安全要求的传统处理方式。这一政策导向标志着中药饮片行业将进入一个以科学化、规范化为核心的新阶段,也预示着沿用多年的“硫熏保色法”即将终结。
硫磺熏蒸作为一种传统加工手段,曾广泛应用于山药、百合、菊花、银耳、白芍等多种中药材的处理中。其主要作用在于通过二氧化硫的还原性抑制氧化反应,防止药材变色,同时具有一定的杀虫和防霉效果。在缺乏现代干燥与储存技术的年代,这种低成本、见效快的方法成为许多产地农户和小型加工厂的首选。
然而,随着检测技术的进步和毒理学研究的深入,硫熏工艺带来的健康隐患逐渐暴露。研究表明,过量的二氧化硫残留不仅可能破坏药材中的有效成分,还可能对人体呼吸系统、消化系统造成刺激,长期摄入甚至存在潜在致癌风险。2015版《中国药典》已对多种饮片设定了二氧化硫残留限量标准,但执行过程中仍存在监管盲区与地方性“惯例”。
此次“净制”标准的修订,正是对这一问题的系统性回应。新标准强调“源头控制、过程规范、结果可溯”,要求企业在净制过程中采用物理清洗、低温干燥、气调贮藏等现代技术替代硫熏。例如,利用臭氧灭菌、真空包装、控温控湿仓储等方式,既能有效防止药材霉变虫蛀,又能最大限度保留其活性成分。此外,鼓励企业建立从种植、采收到加工的全过程质量追溯体系,推动饮片生产向标准化、智能化转型。
政策的出台无疑给行业带来了阵痛。对于依赖传统工艺的小型作坊而言,技术升级意味着设备投入增加、成本上升,短期内可能面临生存压力。一些药材主产区也反映出转型困难的问题,如甘肃岷县的当归、安徽亳州的白芍等,过去长期依赖硫熏保持外观色泽,消费者也形成了“颜色越白越好”的错误认知。这种市场偏好反过来又助长了非法熏硫行为。
但挑战背后也蕴藏着机遇。随着消费者对“无硫饮片”“绿色中药”的需求不断增长,一批具备技术实力和品牌意识的企业已率先布局。他们通过引进先进生产线、开展GAP(良好农业规范)种植基地建设、联合科研机构研发新型保鲜技术,在市场上树立起“真材实料、安全可信赖”的品牌形象。例如,部分龙头企业已实现山药、百合等品种的全程无硫加工,并通过第三方检测认证赢得医院和高端消费者的认可。
更为深远的影响在于,这一变革正在倒逼整个中药产业链的重构。从田间地头的种植管理,到产地初加工的规范化,再到饮片企业的质量控制,每一个环节都必须重新审视其合规性与可持续性。监管部门也在加强跨区域协同执法,利用快检技术、大数据平台提升抽检效率,严厉打击“挂靠加工”“走票过票”等灰色操作。
可以预见,未来三到五年内,中药饮片市场将经历一次深度洗牌。那些固守陈规、忽视质量的企业将被淘汰,而坚持科技创新、注重品质保障的企业则有望脱颖而出。更重要的是,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更新换代,更是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次理念革新——中药的安全性不应让位于外观的“美观”,疗效的保障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总之,剔除硫熏工艺并非否定传统,而是对传统中医药文化的正本清源。它提醒我们:真正的“道地药材”,不仅在于产地与品种,更在于每一个加工细节中的敬畏与责任。当“净制”真正回归“洁净之本义”,中药饮片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全民健康,也才能在全球医药体系中赢得应有的尊重与地位。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