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以及中非合作的不断深化,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逐步在非洲市场掀起热潮。特别是在肯尼亚等东非国家,中药产品的需求迅速攀升,其中以板蓝根颗粒为代表的常见中成药甚至出现了断货现象,成为当地民众争相购买的“明星产品”。这一趋势不仅反映出非洲消费者对中医药认知度的提升,也预示着中药出海的新机遇。
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的多家药店和连锁药房近期纷纷报告称,板蓝根颗粒的销量激增,库存一度告罄。一位在当地经营华人药房多年的店主表示:“过去几个月,每天都有大量顾客询问板蓝根,尤其是感冒季节来临后,需求更是翻倍增长。”他补充道,不仅是华人社区,越来越多的本地居民也开始主动购买和使用这类中成药,“他们听说这能增强免疫力、预防流感,很多人愿意尝试。”
这种现象的背后,是中医药在非洲逐渐建立信任的过程。长期以来,由于医疗资源相对匮乏,许多非洲国家对传统医药持开放态度。而中医药“整体调理”“副作用小”的理念恰好契合了部分消费者的健康需求。与此同时,中国援非医疗队多年来的持续服务,也在潜移默化中推广了针灸、推拿和中药疗法,使当地民众对中医有了更直观的认知和接受度。
值得注意的是,板蓝根颗粒之所以能在肯尼亚走红,与其宣传定位密切相关。在当地的营销策略中,该产品被介绍为“天然植物提取、用于缓解感冒症状、清热解毒”,并强调其在中国广泛使用的安全记录。此外,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的传播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些本地网红通过直播展示服用过程,分享“亲身体验”,进一步扩大了产品的影响力。
从政策层面看,中非之间的医药合作也在加速推进。2023年,中国与多个非洲国家签署了中医药合作备忘录,推动中药产品注册、标准互认和技术交流。肯尼亚药品与医疗器械管理局(PPB)已开始简化中药进口审批流程,并鼓励开展本地临床试验。有业内人士指出,这意味着未来将有更多中成药进入正规销售渠道,而不只是依赖民间代购或小型药房流通。
然而,热潮背后也存在挑战。首先是文化差异带来的理解障碍。例如,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但部分非洲消费者倾向于将中药视为“万能药”,忽视个体体质差异和用药禁忌。其次是监管问题,目前非洲多数国家尚未建立完善的中药质量监管体系,市场上不乏假冒伪劣产品混入,可能影响整体声誉。此外,语言障碍、包装说明不清晰等问题也制约了消费者的正确使用。
对此,国内一些中药企业已开始采取行动。以生产板蓝根颗粒的某知名药企为例,该公司正着手在肯尼亚设立办事处,并计划与当地大学合作开展中药疗效研究。同时,他们还推出了斯瓦希里语版说明书,并培训本地销售人员提供用药指导。“我们不仅要卖产品,更要传播科学的中医药理念。”该企业负责人表示。
更为深远的影响在于,中药出海正在带动产业链的延伸。除了成品药出口,中药材种植、加工技术输出也成为新的合作方向。在坦桑尼亚和乌干达,已有中国企业试点种植黄芪、金银花等常用药材,既降低了原料成本,也为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这种“本土化生产+品牌输出”的模式,被视为中药可持续进入非洲市场的关键路径。
展望未来,随着中非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的推进,中医药在非洲的发展前景广阔。世界卫生组织已将传统医学纳入《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为中医药国际化提供了重要契机。专家预测,未来五年内,非洲有望成为中国中药出口的重要增量市场,尤其是在呼吸道疾病、慢性病管理和免疫调节等领域,中药产品将更具竞争力。
当然,要真正实现“落地生根”,仍需各方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强与非洲国家的药政沟通,推动标准对接;企业需坚持质量优先,避免短期逐利行为;学术机构则可深化科研合作,用现代科学方法验证中药疗效。唯有如此,中医药才能在非洲这片热土上实现从“受欢迎”到“被信赖”的跨越。
当一包板蓝根颗粒在内罗毕的药店被抢购一空时,它所承载的已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商品交易,而是中非文明互鉴、健康共治的生动缩影。中药出海的航程刚刚启程,而非洲,或许正是那片最富潜力的蓝海。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