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中药材市场持续受到广泛关注,尤其在“健康中国”战略推动下,中医药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市场波动始终是产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近期,甘肃渭源县35万亩党参、黄芪、当归进入集中采挖期,作为全国重要的道地药材产区,渭源素有“千年药乡”之称,其产量和品质在全国中药材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但今年的采挖季却呈现出与往年不同的景象:鲜货价格同比下跌三成,引发行业内外广泛讨论。
渭源地处甘肃省定西市,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土壤富含矿物质,极为适宜党参、黄芪、当归等根茎类药材生长。据统计,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35万亩以上,其中党参、黄芪、当归三大品种占总量的80%以上,年产量超过10万吨,年产值逾30亿元,是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每年9月至11月为集中采挖期,大量药农投入采收,随后通过产地初加工进入全国药材市场。
然而,2023年秋季以来,渭源中药材鲜货价格普遍走低。以党参为例,去年同期鲜参收购价约为每公斤8元,而今年仅为5.5元左右;黄芪鲜货价格从每公斤6.5元跌至4.2元;当归鲜货也由7.8元降至5.3元,跌幅普遍在30%左右。不少药农反映,辛勤劳作一季,收入却不如往年,部分小规模种植户甚至出现亏损。
造成价格下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全国中药材种植面积整体扩张,供应量大幅增加。近年来,受政策扶持和市场预期影响,山西、内蒙古、云南等地纷纷扩大中药材种植,尤其是黄芪和党参,导致市场供大于求。其次,中药材流通体系尚不完善,信息不对称严重。渭源虽为产地,但缺乏大型现代化交易市场和价格形成机制,药农多依赖中间商收购,议价能力弱,在市场下行周期中首当其冲承受价格压力。
此外,中药材终端需求增长放缓也是重要因素。尽管中医药在疾病预防和慢性病管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但中药饮片、中成药企业的采购趋于理性,库存消化周期拉长,加之医保控费、集采政策推进,部分企业减少原料囤积,导致上游采购意愿下降。同时,国际市场需求未见明显起色,出口渠道受限,进一步压缩了销售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鲜货价格下跌并未完全传导至成品药材市场。由于中药材从采挖到加工、仓储、流通需经历数月时间,目前市场上的成品药材仍以去年库存为主,价格相对稳定。但业内人士普遍预测,随着新季药材陆续上市,明年上半年成品价格或将面临下行压力。
面对市场困境,渭源县政府和相关企业已开始积极应对。一方面,加快推动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和品牌化建设,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提升组织化程度;另一方面,加大产地初加工能力建设,鼓励建设规范化烘干、切片、仓储设施,延长产业链条,提升附加值。同时,依托“数字乡村”项目,建立中药材价格监测和信息发布平台,帮助药农掌握市场动态,避免盲目种植。
一些企业也开始尝试“订单农业”模式,与药农签订长期收购协议,锁定价格和品质,降低市场风险。例如,本地某中药材加工企业今年提前与5000亩种植基地达成保底收购协议,确保药农基本收益,同时也保障了企业优质原料供应。
长远来看,中药材产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摆脱“靠天吃饭、随行就市”的粗放模式。应加强顶层设计,推动中药材种植纳入国家农业规划,合理调控种植面积,避免产能过剩。同时,加快构建从产地到终端的全产业链追溯体系,提升质量透明度,增强消费者信任。此外,支持中药材深加工和创新产品开发,拓展药食同源、保健品、日化用品等新应用场景,培育新的增长点。
当前,渭源中药材产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价格波动虽带来短期阵痛,但也倒逼产业反思与变革。唯有通过科技赋能、品牌引领和市场机制完善,才能让“千年药乡”真正实现从“种得好”向“卖得好”的跨越,让药农的辛勤付出获得应有的回报,也让道地药材的价值在现代市场中得到充分释放。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