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中药材市场持续升温,随着人们对健康养生的关注度不断提升,传统中草药的市场需求日益旺盛。近期,广西地区中药材交易市场迎来一波显著的价格波动,其中女贞子单日涨幅超过17%,枇杷叶紧随其后,涨幅高达18%,成为产地新晋“爆款”品种,引发业内广泛关注。
此次价格飙升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首先,从供需关系来看,女贞子作为一味常用补益类中药,具有滋补肝肾、明目乌发的功效,广泛应用于各类滋补类中成药及保健品中。近年来,随着“银发经济”的兴起以及亚健康人群对调理身体的需求增加,女贞子的终端消费量稳步上升。而今年受气候影响,广西主产区春季降雨偏多,光照不足,导致女贞子挂果率下降,整体产量较往年减少约20%。供应端的收缩直接推动了市场价格上行。
与此同时,资本与贸易商的介入也加速了价格上涨节奏。据广西玉林中药材市场的商户反映,近期有多个外地采购团集中入市,批量收购库存女贞子,部分大型药企为保障原料供应提前囤货,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紧张情绪。一位从事中药材批发十余年的经销商表示:“以往女贞子属于‘冷门’品种,价格稳定,但今年行情完全不同,几乎每天都在调价,有些客户宁愿加价也要拿货。”
与女贞子同步走强的还有枇杷叶。作为一种清肺止咳、和胃降逆的传统药材,枇杷叶在止咳类中成药如川贝枇杷膏、枇杷止咳颗粒等产品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冬季呼吸道疾病高发期临近,相关药品生产企业加大原料采购力度,导致枇杷叶需求激增。广西作为全国重要的枇杷叶产地之一,其优质大叶种因有效成分含量高而备受青睐,供不应求局面迅速形成。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枇杷叶价格上涨还受到产业链上游变动的影响。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外流严重,采叶人工成本逐年攀升,加之部分地区推行生态林保护政策,限制随意采摘,使得野生枇杷叶资源更加稀缺。尽管已有部分农户尝试人工种植,但由于周期长、回报慢,规模化种植尚未完全铺开。供需失衡之下,产地统货价格由月初的每公斤13元左右迅速攀升至15.5元,涨幅达18%,创下近三年来新高。
市场热度的背后,也暴露出中药材行业长期存在的问题。一方面,信息不对称导致价格波动剧烈。许多小型种植户缺乏对市场趋势的预判能力,往往在价格高位时盲目扩种,待药材上市时又面临滞销风险;另一方面,中间环节过多、流通效率低下,使得产地与终端之间的价格传导机制不够顺畅,农民并未充分受益于价格上涨。
对此,业内专家建议,应加快建立中药材价格监测与预警系统,推动“订单农业”模式落地,引导农户根据市场需求合理安排种植计划。同时,鼓励龙头企业与产地合作社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标准化种植、统一收购等方式提升产品质量与市场稳定性。此外,借助电商平台拓展销售渠道,也有助于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农民收益。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女贞子与枇杷叶的走红,折射出中医药产业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国家近年来大力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出台多项政策推动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与现代化加工。《“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建设一批道地药材生产基地,提升中药材质量控制水平。在此背景下,广西凭借其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和丰富的植物资源,有望在区域中药材产业发展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
可以预见,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持续增强和中医药国际影响力的扩大,类似女贞子、枇杷叶这样的特色药材将获得更多关注。然而,市场的繁荣不能仅靠短期炒作支撑,唯有夯实种植基础、完善产业链条、强化品牌建设,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当前这一轮涨价潮既是对市场敏锐度的考验,也是推动产业升级的契机。对于广西而言,如何把握住这波“中药热”,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需要深入思考和积极应对的重要课题。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