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在健康领域的持续升温,中药配方颗粒作为现代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在产业快速扩张的背后,中药材原料供应的稳定性问题日益凸显。近期,多家中药配方颗粒企业开始主动回购中药材原料,并以“保底价”形式托市收购,这一举措不仅稳定了市场预期,更有效增强了种植户的信心,为中药材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长期以来,中药材价格波动剧烈,农户种植收益不稳定,成为制约中药材规范化、规模化发展的关键瓶颈。由于缺乏稳定的销售渠道和价格保障机制,许多药农在市场价格低迷时被迫弃种,而在行情高涨时又盲目扩种,导致“丰产不丰收”或“短缺—过剩”的周期性波动。这不仅影响了中药企业的原料供应质量与成本控制,也严重打击了农户的种植积极性。
面对这一行业痛点,部分领先的中药配方颗粒企业开始转变思路,从被动采购转向主动布局上游供应链。通过与地方政府、合作社及种植基地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企业提前锁定优质道地药材资源,并推出“保底价收购”政策。所谓保底价,即企业在签订种植协议时承诺,无论当年市场行情如何,都将按照不低于约定价格收购农户所产符合标准的中药材。若市场价格高于保底价,则按市场价结算,确保农户享受价格上涨带来的红利。
这一模式的实施,显著提升了农户的抗风险能力。以甘肃岷县的当归种植户为例,过去每到收获季,他们最担心的就是“卖不上价”。而今年,当地一家大型中药企业与合作社签订了三年期的保底收购协议,明确每公斤当归干品保底价为30元。尽管年中市场价一度跌至26元,企业仍按30元履约收购,直接保障了农户的基本收益。不少种植户表示:“有了保底价,心里踏实多了,明年准备扩大种植面积。”
除了稳定价格,企业还通过技术指导、统一供种、标准化种植等方式,帮助农户提升药材品质。例如,某企业在云南文山推广三七种植时,不仅提供脱毒种苗和有机肥,还派驻技术人员定期培训,指导农户科学施肥、合理采收。这种“企业+基地+农户”的联动模式,既保证了原料的质量可控,又推动了中药材生产的绿色化、规范化进程。
值得注意的是,中药配方颗粒企业之所以愿意承担保底收购的风险,背后是对全产业链掌控的战略考量。随着国家对中药配方颗粒实施统一标准管理,产品质量和溯源体系成为竞争的核心要素。企业若依赖零散采购,难以确保原料的一致性和安全性。而通过自建或合作基地,实行订单农业,不仅能实现源头把控,还能在市场竞争中形成差异化优势。
此外,政策环境也为这一趋势提供了有力支撑。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鼓励中药企业向产业链上游延伸。《“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建设一批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完善中药材流通体系,健全价格形成机制。多地政府也出台配套措施,支持企业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推动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
当然,保底价托市并非万能良方。企业在实施过程中仍需防范道德风险,如农户因有兜底而忽视质量管理,或出现虚报产量等行为。因此,建立严格的验收标准和动态监管机制至关重要。同时,企业也应合理评估自身产能与市场需求,避免因过度承诺而导致经营压力。
总体来看,中药配方颗粒企业主动回购原料并实行保底价收购,是产业链协同升级的重要体现。它不仅缓解了农户“种得出、卖不掉”的焦虑,也为企业构建稳定、优质的供应链打下坚实基础。更为深远的是,这一模式正在重塑中药材产业的生态逻辑——从过去的“靠天吃饭、随行就市”,逐步走向“以需定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现代化农业路径。
未来,随着更多企业加入这一行列,中药材种植有望告别“过山车”式的价格波动,走上更加稳健的发展轨道。而这,正是中医药传承创新不可或缺的一环。唯有让田间地头的药农安心种药,才能让千家万户用上放心好药。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