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高度重视,中药材作为中医药发展的物质基础,其质量与供应保障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在这一背景下,中药材产地趁鲜加工模式逐渐成为提升药材品质、降低损耗、提高附加值的重要手段。然而,长期以来,加工环节的高成本尤其是用电成本,制约了该模式的大规模推广。近期,国家相关部门明确支持中药材产地趁鲜加工用电执行农业电价,并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广,这无疑为中药材产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标志着中药材现代化、规范化发展迈出了关键一步。
所谓“趁鲜加工”,是指中药材在采收后第一时间进行清洗、切片、干燥等初加工处理,避免因运输和储存过程中的水分流失、霉变、虫蛀等问题导致药效下降。相比传统的“干品集中加工”模式,趁鲜加工能更好地保留药材的有效成分,提升饮片质量和临床疗效。同时,该模式还能减少中间流通环节,缩短供应链,提高农民收益,助力乡村振兴。
然而,尽管趁鲜加工优势明显,但在实际推广中却面临诸多现实障碍。其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便是加工用电成本过高。此前,许多地区将中药材初加工归类为“工业用电”或“商业用电”,电价远高于农业用电。以一台大型烘干设备为例,连续运行一天的电费可达数百元,这对于本就利润微薄的种植户和小型加工企业而言,是一笔沉重的负担。高昂的用电成本直接抑制了农户参与趁鲜加工的积极性,也限制了加工设施的普及和升级。
针对这一痛点,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多部门联合出台政策,明确将中药材产地趁鲜加工纳入农业生产用电范畴,执行农业电价。农业电价通常仅为工业电价的50%左右,部分地区甚至更低。这意味着,一旦政策落地,中药材加工企业的用电成本将大幅下降,初步估算可降低30%—50%。以一个年加工量500吨的中药材初加工中心为例,每年仅电费一项就可节省10万元以上,经济效益显著。
更为重要的是,此次政策并非局部试点,而是明确提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这意味着,从东北的人参、鹿茸,到西南的三七、川芎,再到华东的杭白菊、浙贝母,全国各地的道地药材产区都将受益。政策的普惠性不仅有助于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也将推动形成全国统一、标准规范的中药材初加工体系。
政策的落地还需配套措施的支持。首先,各地需尽快明确“趁鲜加工”的具体范围和认定标准,避免执行过程中出现界定模糊、监管缺位等问题。其次,应加强电力部门与农业农村、中医药管理等部门的协同,建立便捷的用电申报和审核机制,确保符合条件的加工主体能够顺利享受优惠电价。此外,还应鼓励地方政府结合本地特色药材产业,建设标准化趁鲜加工示范基地,通过“以点带面”方式推动技术升级和模式复制。
从更深层次看,中药材趁鲜加工用电享农业电价,不仅是降本增效的经济举措,更是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的重要制度安排。它体现了国家对中医药全产业链发展的系统谋划,凸显了“从田间到药房”全链条质量控制的理念。通过降低初加工门槛,更多优质药材将得以实现“原产地直供”,减少掺杂使假、以次充好等乱象,从根本上提升中药质量安全水平。
与此同时,这一政策也有助于促进中药材种植与加工的深度融合,推动形成“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广大药农真正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中药材产业作为许多山区、民族地区的支柱产业,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可以预见,随着政策的全面铺开,中药材趁鲜加工将迎来爆发式增长。未来,我们或将看到更多智能化、绿色化的产地加工中心在田间地头拔地而起,现代科技与传统医药智慧深度融合,共同书写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而这一切的起点,正是那一度被忽视却又至关重要的“电价”问题。如今,政策破冰,产业回暖,中药材的“鲜”时代,已然到来。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