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全球对传统医学价值的重新审视,中医药作为中华文化瑰宝之一,正加速走向世界舞台。特别是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框架下,中药“出海”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政策红利。2023年起,RCEP成员国进一步下调部分中药材进口关税,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日本和韩国对进口半夏的关税正式归零,标志着我国中药材国际化进程迈出了关键一步。
半夏,作为一种常用中药材,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等功效,广泛应用于治疗咳嗽、哮喘、胃炎等多种疾病。在我国中医临床中使用历史悠久,年需求量巨大。与此同时,日本汉方药和韩国韩医体系也长期依赖半夏作为核心药材之一,市场需求稳定且持续增长。过去,由于关税壁垒较高,中国半夏出口至日韩面临一定成本压力,影响了国际竞争力。此次关税归零,无疑为我国半夏及相关制剂出口打开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RCEP自2022年1月正式生效以来,已逐步在15个成员国之间实施关税减免措施。此次针对中药材的进一步降税,是协定深化实施的重要体现。根据最新调整,中国对来自其他RCEP成员国的多种药材实行关税优惠,同时,日本、韩国、东盟国家也相应降低了对中国中药材的进口关税。其中,日本将中国产半夏的最惠国税率由原来的6.5%降至零;韩国则从8%直接取消关税,实现完全免税。这一变化不仅降低了进口成本,还提升了日韩制药企业采购中国半夏的积极性。
从产业角度看,此次关税调整将直接利好国内中药材种植与加工企业。以贵州、四川、甘肃等半夏主产区为例,当地已有规模化种植基地和初加工能力。随着出口需求上升,企业有望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品标准化水平,并推动从初级农产品向高附加值提取物、配方颗粒等深加工产品转型。同时,这也倒逼行业加强质量控制体系建设,推动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普及,确保出口药材符合国际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关税降低只是“出海”的第一步,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日韩市场对中药材的农残、重金属、微生物限量要求极为严格,且强调溯源管理和生产工艺透明化。例如,日本厚生劳动省对进口药材实施“监控检查”制度,一旦发现问题即提高抽检频率;韩国食品药品安全部(MFDS)则要求所有进口中药材提供产地证明和检测报告。因此,我国企业必须加快建立全流程可追溯体系,强化与国际检测机构的合作,提升合规能力。
此外,文化认同与学术推广也是中药国际化不可忽视的软实力。尽管日韩本身拥有深厚的汉方/韩医传统,但其主流医疗体系仍以现代医学为主导。要让中国产半夏真正融入当地临床应用,需加强与海外科研机构、医疗机构的合作,开展循证医学研究,验证其疗效与安全性。近年来,已有部分中国企业联合东京大学、首尔国立大学等开展半夏活性成分分析及临床试验,取得初步成果。未来应继续加大科研投入,推动中药从“经验用药”向“科学用药”转变。
政策层面,中国政府也在积极支持中药“走出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商务部等部门出台多项举措,包括建设国家级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支持企业在海外设立注册中心、推动中医药标准国际互认等。在RCEP框架下,我国还积极参与原产地规则谈判,确保中药材出口享受最大便利。与此同时,海关总署优化通关流程,实施“提前申报”“两步申报”等改革,大幅缩短出口检验周期,提升物流效率。
展望未来,随着RCEP红利持续释放,中药国际化将迎来更多机遇。除了半夏,人参、黄芪、当归等大宗药材也有望在后续谈判中实现关税进一步下调。更重要的是,RCEP不仅是一个贸易协定,更是一个区域合作平台。通过加强与日韩及东盟国家在种植技术、加工工艺、标准制定等方面的合作,中国有望引领亚太地区中医药产业链的整合与发展。
总之,日韩对进口半夏关税归零,既是RCEP框架下贸易自由化的具体成果,也是中药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这不仅为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更为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了有力支撑。面对新的历史机遇,中国中药产业应把握时机,苦练内功,以质量赢得信任,以创新拓展市场,在世界舞台上讲好新时代的“本草故事”。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