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中药材的质量安全与标准化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为提升中药材在采收后处理环节的品质保障能力,国家相关部门近期正式发布《中药材产地仓低温储存技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首次明确将55℃以上高温烘干工艺列为淘汰类技术,并全面推行低温储存与控温干燥相结合的现代化仓储模式。这一标准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中药材初加工与仓储管理迈入科学化、规范化的新阶段。
长期以来,中药材在产地初加工过程中普遍采用高温快速烘干的方式,尤其是以55℃以上的热风循环烘干为主流手段。这种工艺虽能有效缩短干燥周期、降低人工成本,但对药材的有效成分破坏较大,尤其对挥发油类、多糖类及热敏性活性物质影响显著。例如,当温度超过55℃时,丹参中的丹参酮、黄芩中的黄芩苷等关键药效成分会发生降解或结构改变,直接影响中药饮片及制剂的临床疗效。此外,高温环境还易导致药材表面硬化、内部水分滞留,增加霉变和虫蛀风险,进一步威胁药材质量安全。
此次发布的《规范》明确提出,中药材产地仓应优先采用15℃~25℃的低温环境进行短期储存,并配套使用35℃~45℃的低温慢速干燥工艺。对于不同类别药材,《规范》还制定了差异化的温湿度控制参数。例如,根茎类药材储存相对湿度应控制在60%以下,花叶类则需维持在50%左右;易挥发类药材如薄荷、藿香等,建议在18℃以下避光保存。同时,《规范》鼓励建设具备智能温控、除湿、通风和气体监测功能的现代化产地仓,推动“从田间到车间”的全程可追溯体系建设。
值得注意的是,《规范》特别指出,55℃及以上高温烘干工艺因存在严重质量隐患,已被列入《中药材初加工落后产能淘汰目录》,自2025年起将在全国范围内逐步禁止使用。各地农业农村部门将联合药监机构开展专项排查,对仍在使用高能耗、高损耗烘干设备的加工点予以整改或关停。与此同时,政府将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中药材主产区建设标准化产地仓,推广空气源热泵、真空冷冻干燥、微波辅助干燥等绿色节能技术。
行业专家普遍认为,该标准的实施将倒逼中药材产业链上下游进行技术升级。一方面,传统小作坊式加工模式面临转型压力,规模化、集约化的产地加工中心将成为主流;另一方面,中药生产企业对原料质量的要求将进一步提高,推动种植户与加工企业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主任李明远表示:“低温储存不仅是保鲜手段,更是保障药效的基础。只有从源头控制好药材品质,才能真正实现‘良药治病’的目标。”
此外,《规范》的出台也为中药材国际化提供了有力支撑。目前,欧美及东南亚市场对进口中药材的残留物、重金属及有效成分含量要求日趋严格。我国若想提升中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必须在生产全过程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体系。低温储存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减少硫熏、磷化铝熏蒸等传统防腐手段的依赖,从而降低有害残留,提升出口药材的安全性和合规性。
当然,新标准的落地也面临一定挑战。部分偏远产区受限于电力供应、基础设施和资金投入,短期内难以完成设备更新。对此,相关部门已提出“分步推进、重点扶持”的策略,优先在道地药材主产区和GAP(良好农业规范)基地开展试点示范,并通过技术培训、设备补贴等方式帮助农户平稳过渡。
可以预见,随着《中药材产地仓低温储存技术规范》的深入实施,我国中药材产业将迎来一场深刻的“绿色革命”。淘汰落后的高温烘干工艺,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发展理念的转变——从追求速度与产量,转向注重质量与可持续。未来,一个更加规范、高效、安全的中药材供应链体系正在加速形成,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创新注入强劲动能。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