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
行业动态—中药省级集采扩至藏药蒙药,民族药降价压力陡增
2025-10-16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医药发展的持续支持与推动,中药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在政策红利的背后,行业也正面临新的挑战与变革。近期,中药省级集中采购(集采)范围进一步扩大,首次将藏药、蒙药等民族药纳入其中,标志着民族药市场正式进入“集采时代”。这一举措不仅意味着民族药价格体系将迎来深度调整,更预示着整个中药行业的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

过去几年,中成药和中药材的省级集采已在全国多地陆续展开。从湖北牵头19省联盟开展中成药集采,到广东组织六省中成药联盟采购,再到山东、河南等地相继跟进,中药集采逐步从试点走向常态化、制度化。相较于化学药和生物药的国家层面“国采”,中药由于成分复杂、标准不一、疗效评价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一直被视为集采推进的“难点领域”。但随着技术手段进步和政策机制完善,各地在质量评价、分组规则、竞价机制等方面不断探索,为中药全面纳入集采扫清了障碍。

此次最大的变化在于,多个省份在最新一轮集采方案中明确将藏药、蒙药、维药等民族药纳入采购目录。以青海省为例,其发布的2024年药品集采文件中,首次单列民族药采购组,涵盖多种经典藏药制剂;内蒙古也在其医保采购平台公示了蒙药专项集采计划,涉及心脑血管、呼吸系统等多个治疗领域的产品。这意味着,长期处于相对封闭和保护状态的民族药市场,将直面市场化竞争的压力。

民族药作为我国传统医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价值。藏药依托高原药材资源,强调“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蒙药则融合草原医学理论,注重温通散寒、调和三根。这些药物在特定区域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临床应用历史。然而,由于生产规模小、标准化程度低、缺乏大规模循证医学证据,民族药在进入主流医疗体系过程中始终面临准入壁垒。此次被纳入集采,既是对其临床价值的认可,也是对其产业化能力的一次严峻考验。

集采的核心逻辑是“以量换价”,通过承诺采购量换取企业大幅降价。从此前中成药集采的结果来看,平均降幅普遍在40%以上,部分品种甚至超过80%。可以预见,随着藏药、蒙药被纳入集采,相关产品也将面临类似的价格压缩压力。对于生产企业而言,这无疑是一场生存挑战。许多民族药企规模较小,产业链条不完整,抗风险能力较弱,在价格大幅下调后,可能难以维持正常生产和研发投入。

与此同时,集采带来的市场集中效应也将加速行业洗牌。具备规模化生产能力、质量控制体系完善、成本管控能力强的企业将在竞标中占据优势,而那些依赖地方保护、缺乏创新能力和品牌影响力的中小企业则可能被边缘化甚至淘汰。长远来看,这有助于提升民族药整体产业水平,推动其向规范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民族药的特殊性决定了其集采不能简单照搬化药模式。如何科学分组、合理设定质量评价标准、保障道地药材供应、尊重传统工艺,都是政策制定者必须审慎考量的问题。若处理不当,可能导致优质优价机制失灵,甚至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因此,多地在实施方案中已尝试引入专家评审、动态监测、质量追溯等机制,力求在控费与保质之间取得平衡。

此外,民族药企业也需主动适应新形势。一方面应加强内部管理,优化生产工艺,降低单位成本;另一方面要加大科研投入,开展真实世界研究和循证医学验证,提升产品的临床说服力。同时,可借助数字化转型拓展销售渠道,探索院外市场、互联网医疗等新路径,缓解医院端降价带来的收入压力。

总体而言,中药省级集采扩围至藏药、蒙药,既是国家深化医改、降低患者用药负担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民族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契机。短期看,降价压力确实陡增,行业阵痛不可避免;但从长期视角出发,唯有经历市场洗礼,民族药才能真正实现从“地方特色”到“全国通用”的跨越,融入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未来,如何在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将是决定民族药能否行稳致远的核心所在。

18601987707 CONTACT US

公司: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平南社区龙岗路19号东森商业大厦(东嘉国际)5055A16

Q Q:76675061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2025447183号-1

咨询 在线客服在线客服 电话:18601987707
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