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机制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逐步提速。在这一改革背景下,中医药服务的价值正被重新评估与定位。2023年以来,多个省份陆续出台政策,对中医类医院实施DRG激励系数上调措施,标志着医保支付体系对中医药特色优势的认可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尤为引人关注的是,“住院中治率”作为衡量中医治疗参与度的核心指标,正逐渐成为医保支付的重要风向标。
所谓“中治率”,通常指住院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使用中医诊疗手段(如中药饮片、针灸、推拿、拔罐等)的比例。过去,在以西医为主导的DRG付费模式下,中医类医院因收治病种结构偏轻、手术量少、成本结构特殊等原因,常面临“入组难、权重低、亏损多”的困境。这不仅制约了中医医院的发展空间,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医药在重大疾病防治中的作用发挥。
为破解这一难题,国家医保局鼓励各地探索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在此背景下,浙江、广东、山东、河南等多个省份率先试点,对中医医疗机构在DRG付费中设置更高的激励系数。例如,浙江省明确对中医住院病种实行1.1至1.3的加权系数,部分纯中医治疗病种甚至可达1.5;广东省则提出建立“中医优势病种库”,对纳入目录的病种给予更高的点数或权重倾斜。
这些政策调整的背后,是对中医药临床价值的再发现。大量研究表明,在慢性病管理、术后康复、老年病调理等领域,中医药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费用相对较低的优势。通过提高激励系数,不仅可以缓解中医医院因服务特性导致的经济压力,更能引导医疗机构主动提升中医治疗的参与比例,推动“能中不西、先中后西”的诊疗理念落地。
而“住院中治率”的引入,则是这一改革的关键抓手。部分地区已将该指标纳入医保考核体系,作为动态调整支付标准的依据。例如,某地规定:若某中医医院年度住院中治率达到70%以上,可在原有DRG权重基础上再上浮5%;反之,若低于40%,则相应下调支付标准。这种“奖优罚劣”的机制,有效激发了医疗机构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的积极性。
与此同时,信息化建设也为中治率的精准统计和监管提供了技术支撑。依托电子病历系统和医保结算平台,各地正逐步实现对中医诊疗行为的全过程追溯。从开具中药处方到执行针灸操作,每一项中医服务都被实时记录并归类分析,确保数据真实可靠。这不仅提升了医保基金使用的透明度,也为后续政策优化积累了宝贵数据。
当然,改革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首先是标准界定问题。目前对于“中治”的定义尚无全国统一标准,不同地区对中医治疗项目的认定范围存在差异,可能导致政策执行的不公平。其次,部分基层中医机构人才短缺、设备落后,难以满足高质量中医服务的需求,即便有激励政策也难以充分受益。此外,如何平衡中西医协作关系,避免因过度强调中治率而导致诊疗行为异化,也是需要警惕的问题。
展望未来,DRG激励系数上调与中治率挂钩的政策组合,有望成为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的重要引擎。下一步,应加快制定全国统一的中医优势病种目录和中治率计算规范,完善中医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并加大对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的投入。同时,鼓励开展循证医学研究,用科学数据证明中医药的临床价值,增强医保部门和社会各界的信心。
可以预见,随着医保支付改革的持续深入,中医药将不再是医疗体系中的“补充角色”,而是真正融入主流医疗服务网络的重要力量。中医类医院也需顺势而为,强化内涵建设,提升诊疗质量,以实打实的疗效赢得患者信赖和政策支持。在这场关乎传统医学现代转型的变革中,唯有坚持守正创新,方能在新时代的医改浪潮中行稳致远。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