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国家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药品集中采购(简称“集采”)作为降低药价、减轻患者负担的重要手段,已在全国范围内持续推进。继化学药、中成药之后,中药领域的省级集采正逐步扩大覆盖范围,首次将藏药、蒙药等民族药纳入其中。这一政策变化不仅标志着中医药体系整合进程的加速,也意味着民族药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价格压力与市场挑战。
民族医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藏药、蒙药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疗效,在高原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然而,由于历史发展、生产规模、标准体系等方面的限制,民族药长期以来在市场化、规范化方面相对滞后。此次省级集采将民族药纳入范围,既是推动其标准化、现代化的重要契机,也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压力。
从政策背景来看,自2018年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试点以来,集采机制不断完善,覆盖品种日益广泛。2021年起,多个省份开始探索中成药专项集采,打破了此前中成药因成分复杂、难以一致性评价而未被纳入集采的“例外”状态。在此基础上,2023年以来,湖北、内蒙古、甘肃等地陆续启动新一轮中药集采,明确将藏药、蒙药等民族药列入采购目录。例如,湖北省牵头的中成药联盟采购已涵盖数十种民族药品种,部分产品报价降幅超过50%,引发行业广泛关注。
集采的核心逻辑是“以量换价”,通过政府主导的统一采购平台,换取药企大幅降价。对于民族药而言,进入集采意味着获得更广阔的市场准入机会,尤其是打破地域壁垒,进入全国主流医疗体系。然而,代价同样显著——价格大幅压缩。许多民族药生产企业规模较小,研发能力有限,成本结构刚性较强,面对动辄三成以上的降价要求,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部分企业甚至面临亏损风险。
更为严峻的是,民族药在质量标准和循证医学证据方面存在短板。与化学药不同,民族药多为复方制剂,成分复杂,缺乏统一的质量控制标准,导致在集采评审中难以量化比较。部分地区尝试采用“专家打分+价格竞争”的综合评分法,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主观性强、透明度不足的问题。这不仅影响公平竞争,也可能导致优质产品因评分机制不合理而落选,进一步加剧企业的经营困境。
此外,民族药承载着特定的文化传承和地域特色,其生产和使用往往与当地生态环境、民族习俗密切相关。大规模集采带来的标准化要求,可能削弱其个性化诊疗优势,甚至导致传统工艺流失。如何在推进集采的同时保护民族医药的独特价值,成为政策制定者必须权衡的问题。
面对压力,民族药产业亟需转型升级。一方面,企业应加快建立现代质量管理体系,推动药材溯源、生产工艺标准化和临床疗效验证,提升产品竞争力;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和行业协会应加强支持,推动民族药标准体系建设,争取更多政策倾斜。例如,可探索设立民族药专项采购通道,实行适度宽松的竞价规则,或对具有独特疗效、非遗传承的产品给予一定保护。
从长远看,集采并非民族药发展的“拦路虎”,而是倒逼改革的“催化剂”。只有主动适应市场规则,提升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民族药才能真正走出地域局限,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政策层面也应避免“一刀切”,在控费与保供、效率与公平之间寻求平衡,确保民族医药在现代化进程中不丢根基、不失特色。
总体而言,中药省级集采扩展至藏药、蒙药,标志着我国医药治理体系向更加全面、深入的方向迈进。尽管短期内民族药企业将承受较大的降价压力,但从行业整体发展角度看,这是一次必要的结构性调整。未来,唯有通过技术创新、标准完善与政策协同,民族药才能在集采浪潮中站稳脚跟,既服务于全民健康需求,也延续其千年传承的文化生命力。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