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
行业动态—中药企业营销费用占比破50%,利润被渠道吞噬行业呼吁降本
2025-10-16

近年来,中药行业的发展备受关注。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在慢性病管理、康复调理以及预防保健等领域展现出独特优势。然而,在产业快速扩张的背后,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正逐渐浮出水面——营销费用占比持续攀升,部分企业甚至突破50%,严重挤压了企业的实际利润空间,引发业内对渠道成本高企和运营模式可持续性的广泛讨论。

据多家上市中药企业公布的年度财报显示,2023年销售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普遍维持在40%以上,个别企业高达52.3%。这一数字远超制药行业的平均水平,也显著高于化学药和生物制药企业。以某知名中成药企业为例,其全年营收约为80亿元,而销售费用竟高达41亿元,主要用于广告宣传、学术推广、渠道返利及终端维护。如此高昂的营销支出,使得企业在研发投入、生产工艺升级和品牌建设方面的资金捉襟见肘。

造成营销费用居高不下的核心原因,在于中药产品高度依赖中间渠道进行市场渗透。与处方药通过医院体系直接触达患者不同,许多中成药尤其是非处方药(OTC),主要依靠药店、经销商、代理商层层分销。为了争夺有限的终端资源,企业不得不投入巨额资金用于“进场费”、“陈列费”、“促销费”等隐性成本。此外,部分企业为提升销量,采用“高开高返”的商业模式,即虚高开票价格,再通过返点方式将利润返还给渠道商,这不仅推高了账面销售费用,也加剧了税务和合规风险。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中药品牌的差异化程度较低,同质化竞争严重。市场上大量中成药品种功能相近、成分雷同,缺乏明确的临床证据支撑,导致企业难以通过产品力取胜,只能转向“渠道为王”的粗放式营销策略。一位不愿具名的行业分析师指出:“很多中药企业不是在做品牌,而是在‘买’销量。谁给渠道的钱多,谁的药就摆在显眼位置,消费者根本没有选择权。”

这种过度依赖营销的增长模式正在反噬行业健康发展。一方面,高额费用吞噬了本可用于创新的资金。数据显示,多数中药企业的研发费用占比不足5%,远低于国际制药企业15%-20%的平均水平。另一方面,利润被渠道层层截留,生产企业实际所得微薄,形成“卖得越多,赚得越少”的怪圈。长此以往,不仅削弱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也制约了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

面对困境,行业内部已开始呼吁变革。中国中药协会近期组织专题研讨会,多位企业负责人提出应推动“降本增效”改革,重点压缩非必要营销开支,优化供应链管理。有建议指出,可借鉴现代医药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模式,建立科学的学术推广体系,减少对“带金销售”的依赖。同时,鼓励企业通过数字化手段打通线上线下渠道,发展DTC(直接面向消费者)模式,缩短流通链条,提升利润率。

政策层面也在释放积极信号。国家医保局近年来持续推进药品集中采购,虽目前中药饮片和中成药尚未全面纳入集采范围,但部分地区已开展试点。若未来中药产品进入常态化集采,将倒逼企业从“拼营销”转向“拼成本、拼质量”,有助于重塑行业生态。此外,监管部门加强对医药商业贿赂和虚开发票行为的打击力度,也为净化市场环境提供了制度保障。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领先企业已开始探索转型路径。例如,有企业尝试整合自有连锁药店资源,实现产销一体化;也有企业加大循证医学研究投入,用临床数据支撑产品价值,提升医生和患者的认可度。这些举措虽短期内难以扭转整体趋势,但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转型样本。

总体而言,中药企业营销费用占比过高的现象,既是市场机制不完善的产物,也是行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体现。要破解困局,不能仅靠企业单打独斗,更需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改革,推动形成以产品质量为核心、以合理利润为基础、以患者获益为导向的良性生态。唯有如此,中医药才能真正实现传承与创新并重,在新时代焕发持久生命力。

18601987707 CONTACT US

公司: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平南社区龙岗路19号东森商业大厦(东嘉国际)5055A16

Q Q:76675061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2025447183号-1

咨询 在线客服在线客服 电话:18601987707
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