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中药材作为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内外市场需求持续增长的背景下,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伴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一些不法行为也悄然滋生,其中尤以中药材染色、增重、掺杂使假等问题最为突出,严重损害了消费者健康,扰乱了市场秩序,威胁到中医药行业的公信力。
为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用药安全和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农业农村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三部门近日联合发布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一年的中药材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打击中药材在种植、采收、加工、储存、流通等环节中存在的染色、增重、掺假等违法行为。此次整治行动不仅强化了监管执法力度,更引人注目的是,将举报奖励上限由原先的10万元大幅提高至50万元,彰显了监管部门“零容忍”的坚定态度。
中药材染色增重并非新问题。部分不良商家为追求利润最大化,使用化工染料对药材进行染色,使其外观更加鲜艳,掩盖霉变或劣质特征;更有甚者,通过浸泡重金属盐类溶液等方式人为增加重量,从而在销售时获取非法收益。例如,红花、丹参、西红花等颜色鲜艳的药材常成为染色重灾区,而冬虫夏草、海马等名贵药材则屡被曝出增重造假事件。这些行为不仅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和《食品安全法》相关规定,更可能因残留有毒化学物质导致肝肾损伤、重金属中毒等严重健康风险。
此次三部门联合行动,明确将中药材主产区、集散地、专业市场以及网络销售平台列为重点监管对象。通过加强源头管控,推动建立中药材追溯体系,要求企业落实主体责任,确保从田间到药房的全过程可查可控。同时,市场监管部门将加大抽检频次,对发现的问题产品依法采取查封、扣押、下架、召回等措施,并依法从严处罚相关责任单位和个人。
值得一提的是,举报奖励机制的升级成为本次整治的一大亮点。根据新规,公众可通过电话、网络平台或书面形式向监管部门实名举报中药材违法违规行为。经核查属实且符合奖励条件的,将根据案件性质、涉案金额及社会影响程度给予相应奖励,最高可达50万元。此举旨在充分调动社会监督力量,鼓励知情者、从业者和消费者积极参与打假行动,形成政府监管与社会共治相结合的良好格局。
业内专家指出,高额举报奖励虽能短期内震慑违法行为,但要从根本上解决中药材质量问题,还需构建长效机制。首先,应加快完善中药材质量标准体系,推动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和标准化加工;其次,加大对中药材初加工环节的技术支持和政策扶持,减少因粗放式生产导致的质量波动;再次,推动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在中药材溯源中的应用,提升全链条透明度;最后,加强从业人员法治教育和职业道德建设,从源头遏制造假动机。
与此同时,消费者也需提高辨别能力,尽量选择正规医疗机构或信誉良好的药店购药,避免贪图便宜购买来源不明的“低价药材”。对于包装粗糙、颜色异常、气味刺鼻的中药材,应保持高度警惕,必要时可向监管部门咨询或举报。
可以预见,随着此次三部门联合整治行动的深入推进,中药材市场的乱象将得到有效遏制。50万元的举报奖励不仅是对违法者的警示,更是对守法者和消费者的有力保护。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其传承与发展离不开真实、安全、有效的药材保障。唯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让中药材回归“道地”本色,让中医药真正惠及千家万户。
未来,监管部门还应考虑将此次专项整治中行之有效的做法制度化、常态化,持续巩固治理成果。同时,加强跨区域、跨部门协作,打破信息壁垒,形成打击中药材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中药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