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在医药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化,特别是在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中展现出巨大潜力。2024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年会在成都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医药专家、科研人员、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围绕“传承创新、融合发展”主题展开深入交流。值得关注的是,AI制剂与智能制造成为本届年会报告中的高频热词,标志着中医药产业正加速迈向智能化、数字化的新阶段。
本次年会聚焦中医药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多位权威专家在主旨报告中指出,传统中医药在理论体系、临床实践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但在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方面仍面临挑战。如何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提升中药研发效率、保障药品质量一致性,已成为行业亟待突破的关键课题。在此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为中药制剂的研发与生产提供了全新路径。
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李明远在大会发言中强调:“AI不仅能够辅助辨证论治、优化处方配伍,更在中药新药发现、成分筛选和工艺优化中发挥重要作用。”他介绍,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对海量古籍文献和临床数据进行挖掘,可快速识别潜在有效方剂,大幅缩短研发周期。例如,某研究团队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分析《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医籍,构建了“经方知识图谱”,实现了对传统方剂的智能推荐与配伍规律解析,显著提升了组方科学性。
在制剂生产环节,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尤为引人注目。成都中医药大学联合多家制药企业展示了“AI驱动的中药智能生产线”模型。该系统集成了传感器网络、实时数据分析平台与自适应控制模块,可在提取、浓缩、干燥、制粒等关键工序中实现全过程监控与动态调节。据现场演示数据显示,采用AI优化后的工艺参数使有效成分提取率提升18%,能耗降低12%,批次间质量差异控制在3%以内,远高于传统生产水平。
此外,多家中药龙头企业分享了其在AI制剂领域的实践成果。同仁堂集团介绍了基于深度学习的“智能煎药系统”,可根据患者体质、病情及药材特性自动调整煎煮时间、火候与加水量,推动个性化用药落地。云南白药则展示了其AI辅助研发的新型外用凝胶剂,通过模拟皮肤渗透过程,精准预测药物释放行为,加快了产品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转化速度。
值得注意的是,本届年会还专门设立了“中医药人工智能伦理与标准”专题论坛。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在推进AI技术融合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数据安全、算法透明性与临床验证的严谨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正在加快制定中医药AI应用的技术规范与评价体系,确保技术创新始终服务于临床疗效提升和患者安全。”
与此同时,政策层面的支持也为行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近期发布的《“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推动中医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建设一批智慧中药房、智能制药示范工厂。四川省作为中医药资源大省,已在成都天府中药城布局多个AI制药重点项目,吸引超过20家高科技企业入驻,初步形成“研发—中试—产业化”全链条生态。
尽管前景广阔,但专家也提醒,AI并非万能工具,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中医讲究整体观和个体化治疗,而当前AI模型多依赖结构化数据,难以完全捕捉“望闻问切”中的隐性经验。因此,未来的发展方向应是“人机协同”——让AI成为中医师的智能助手,而非替代者。
可以预见,随着算法迭代、算力提升与中医药大数据积累,AI将在中药质量控制、新药创制、个性化诊疗等方面持续释放价值。本次中华中医药学会年会不仅展现了行业最新动态,更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中医药现代化已进入以科技为引擎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成都在此次盛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或将成为全国中医药智能化转型的标杆城市之一。
未来,唯有坚持守正创新、跨界融合,才能真正实现古老智慧与前沿科技的双向奔赴,推动中医药在全球健康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