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医药产业的持续重视与政策支持,中药饮片作为中医药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其市场格局正经历深刻变革。近期,全国饮片联盟第二轮集中采购扩围工作正式启动,标志着中药饮片行业正式迈入深度整合与价格重塑的新阶段。此次集采范围进一步扩大,覆盖省份由最初的试点区域扩展至全国20余个省区市,涉及品种数量也由首轮的30余种增加至近60种,涵盖常用大宗药材如黄芪、当归、丹参、党参等,以及部分道地药材和临床需求较高的饮片品类。
值得关注的是,在本轮集采中,企业报价普遍较上一轮下降约10%,部分品种降幅甚至超过15%。以黄芪为例,此前中标价约为每公斤60元,本轮最低报价已跌破50元大关;当归的报价也从原先的90元左右降至78元以下。这一轮价格下探,使得多数企业的毛利率被压缩至10%以内,部分中小企业甚至出现“微利”或“贴本竞标”的现象,行业整体利润空间逼近成本红线。
价格持续走低的背后,是集采机制带来的巨大竞争压力。全国饮片联盟通过统一组织、联合采购的方式,大幅提升了采购规模与议价能力。据初步统计,本轮集采总采购量预计超过10万吨,市场规模逾百亿元。面对如此庞大的订单诱惑,企业纷纷采取“以量换价”策略,希望通过中标获取稳定市场份额,弥补单吨利润下滑的损失。此外,随着中药材信息化追溯体系的完善和质量标准的统一,饮片生产透明度提高,也为压价提供了现实基础。
然而,低价竞争的背后也暴露出行业深层次的问题。首先,成本压力正在向产业链上游传导。中药材种植户面临收购价下调的压力,部分地区出现药农弃种现象,可能影响未来原料供应稳定性。其次,饮片加工环节的技术投入与质量控制成本并未同步降低。炮制工艺复杂、人工依赖度高、设备更新周期长等特点,决定了饮片生产的刚性成本难以大幅压缩。若长期维持低价,或将导致部分企业为控成本而简化工艺、降低质量标准,埋下安全隐患。
与此同时,行业集中度正在加速提升。在本轮集采中,头部企业凭借规模化生产、规范化管理及全产业链布局优势,中标率显著高于中小厂商。例如,某上市饮片龙头企业在本轮报价中虽未报出最低价,但仍凭借稳定的供应能力和完善的质控体系成功中标多个省份,显示出“质量+服务+品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性。相比之下,大量中小型饮片厂因缺乏议价能力、产能不足或质量不稳定而被淘汰出局,行业洗牌进程明显加快。
值得注意的是,政策层面也在积极引导行业健康发展。国家医保局与中医药管理局多次强调,集采并非“唯低价论”,而是要在保障质量前提下实现合理降价。为此,本轮集采引入了更加细化的质量分层评价体系,将药材来源、炮制工艺、检测报告、追溯信息等纳入评分维度,避免“劣币驱逐良币”。同时,鼓励医疗机构优先采购优质优价产品,推动形成“优质优价”的市场导向。
展望未来,中药饮片行业将进入“高质量发展”与“成本控制”并重的新常态。一方面,企业需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推进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线建设,降低单位能耗与人工成本;另一方面,应强化源头管控,发展“定制药园”“订单农业”等模式,稳定原料供给,提升品质可控性。此外,探索差异化竞争路径,如发展精制饮片、配方颗粒替代品、功能性健康产品等高附加值品类,也成为企业突破利润瓶颈的重要方向。
总体来看,全国饮片联盟第二轮集采扩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它倒逼企业从粗放式增长转向精细化运营,推动行业由“价格战”向“价值战”转型。尽管短期内利润承压,但从长远看,有利于净化市场环境、提升产业集中度、促进中医药标准化与现代化进程。唯有坚守质量底线、拥抱变革的企业,方能在这场深度调整中脱颖而出,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