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健康养生、疾病预防与治疗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人们对中药材品质要求的不断提升,如何界定“好药材”成为行业关注的核心问题。2024年,浙江省正式发布《“浙八味”优质优价工程标准》,标志着浙江道地药材的质量评价体系迈入标准化、规范化的新阶段。这一政策的出台,不仅为“浙八味”提供了官方定义,也为全国中药材优质化发展树立了标杆。
“浙八味”是浙江传统道地药材的代表,包括白术、白芍、玄参、延胡索(元胡)、杭菊花、麦冬、浙贝母和温郁金。这些药材因产地独特、药效显著而久负盛名,长期以来在国内外市场享有良好声誉。然而,由于缺乏统一、权威的质量标准,市场上“以次充好”“非道地产区冒充”等乱象频发,严重损害了消费者信任和产业健康发展。此次发布的《“浙八味”优质优价工程标准》正是针对这一痛点,从源头上建立科学、可追溯的品质评价体系。
该标准由浙江省农业农村厅、省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制定,融合了现代农业科技与传统中医药理论,涵盖种植环境、采收时间、加工工艺、有效成分含量、重金属及农残限量等多个维度。例如,标准明确要求白术必须产自磐安、新昌等核心产区,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需符合特定指标;杭菊花的采摘须在清晨露水未干时进行,并采用低温烘干技术以保留挥发油成分。此外,每批次药材均需附带“质量溯源二维码”,消费者可通过扫码查看产地信息、检测报告及流通记录,真正实现“从田间到药房”的全程透明。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该标准首次提出“优质优价”机制。以往中药材市场普遍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现象——高品质药材因成本高、价格贵而难以打开销路,而低质药材凭借低价抢占市场。新标准通过设立分级制度,将“浙八味”划分为特级、一级、合格三个等级,并鼓励医疗机构、中药企业优先采购特级和一级产品。同时,政府将对达标企业给予财政补贴、品牌推广支持等激励措施,推动形成“优质优价、优胜劣汰”的市场生态。
政策实施以来,已在多个产区初见成效。以磐安为例,当地已有超过60家中药材合作社完成标准化改造,白术的有效成分苍术酮含量平均提升18%,农药残留合格率达100%。与此同时,“浙八味”品牌价值显著提升,部分特级产品在电商平台售价较普通产品高出30%以上,但仍供不应求。一位从事中药配方颗粒生产的企业负责人表示:“以前采购药材最怕品质不稳定,现在有了官方标准,选材更有依据,产品质量也更有保障。”
这一标准的出台,不仅是对浙江中医药产业的一次系统性升级,更在全国范围内释放出强烈信号:中药材的质量革命已经到来。当前,我国中药材市场规模已突破5000亿元,但标准化率不足30%。浙江的探索为其他省份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业内专家指出,“浙八味”标准的成功关键在于“政府引导+科技支撑+市场驱动”三位一体的推进模式,既尊重传统经验,又引入现代检测手段,实现了文化传承与产业创新的有机结合。
当然,标准落地仍面临挑战。部分小农户对改造成本存在顾虑,检测设备普及程度有待提高,跨区域监管协作机制尚不健全。下一步,浙江计划建设省级中药材质量大数据平台,整合气象、土壤、种植、检验等多源数据,利用人工智能进行风险预警和品质预测。同时,推动“浙八味”标准纳入国家中药材标准体系,争取上升为行业规范乃至国家标准。
可以预见,随着“浙八味”优质优价工程的深入推进,中药材将逐步摆脱“模糊经验”的标签,走向精准化、品牌化发展之路。对于消费者而言,这意味着未来在药店或医院拿到的每一味中药,都将有据可查、有标可依;对于整个中医药行业而言,这是一次从“重产量”向“重质量”的深刻转型。当“好药材”不再依赖口耳相传的口碑,而是拥有官方认证的科学定义,中医药现代化的步伐也将更加坚实有力。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