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中药材产业作为我国传统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逐步走向规模化、规范化发展。然而,在市场供需关系波动与外部环境影响下,部分中药材品种的价格也频繁出现起伏。近期,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的中药材采挖季如期而至,全县约35万亩的党参、黄芪、当归进入集中采挖期,场面壮观,药香四溢。但与丰收景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今年鲜货收购价格同比大幅下滑,整体跌幅接近三成,引发业内广泛关注。
渭源县素有“中国党参之乡”的美誉,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带,气候冷凉湿润,土壤富含有机质,非常适宜根茎类中药材生长。当地种植党参、黄芪、当归已有数百年历史,形成了从育苗、种植、采挖到初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据统计,目前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35万亩以上,其中党参约12万亩,黄芪15万亩,当归8万亩,年产中药材超过10万吨,年产值逾30亿元,是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每年9月至11月是渭源中药材的集中采挖期。今年自9月中旬起,田间地头便随处可见农户们忙碌的身影。他们手持铁锹或专用采挖工具,小心翼翼地将深埋地下的药材挖出,抖去泥土后进行初步分拣、晾晒。部分合作社和企业还引入了机械化采挖设备,提高了作业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据当地农业部门统计,截至10月下旬,全县已完成采挖面积近30万亩,预计11月中旬可全面结束。
尽管产量稳定甚至略有增长,但今年的市场行情却不容乐观。多位药农反映,当前党参鲜货收购价约为每公斤4.5元,较去年同期的6.5元下跌近30%;黄芪鲜货价格为每公斤3.8元左右,去年同期为5.4元;当归鲜货价格则由去年的每公斤5.2元降至3.7元,降幅更为明显。一位从事中药材收购十余年的经销商表示:“今年全国多个主产区都丰产,市场供应量大增,而下游制药企业和饮片厂采购节奏放缓,导致价格承压。”
造成价格下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全国中药材种植面积持续扩大,尤其是甘肃、陕西、山西、云南等地纷纷将中药材作为乡村振兴的重点产业扶持,产能快速释放。以当归为例,除渭源外,岷县、宕昌等地同样大面积种植,导致区域间竞争加剧。其次,近年来资本涌入中药材市场,部分中间商囤货行为减少,转而采取随用随采策略,抑制了价格上行空间。此外,宏观经济环境下消费需求偏弱,中成药终端销售增速放缓,也间接影响了上游原料采购需求。
面对价格低迷,渭源县政府和相关企业正在积极应对。一方面,加强产地初加工能力建设,推动“鲜货直采—趁鲜切制—统一包装”模式,提升产品附加值。目前全县已建成标准化烘干车间200余个,中药材初加工率超过70%。另一方面,鼓励龙头企业与合作社签订保底收购协议,稳定药农收益。同时,借助电商平台拓展销售渠道,通过直播带货、社群营销等方式对接消费者,减少中间环节损耗。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鲜货价格走低,但优质道地药材仍具市场竞争力。一些严格执行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标准的基地所产党参、黄芪,因有效成分含量高、外观品相好,依然受到知名药企青睐,价格相对坚挺。这也提醒从业者,未来中药材产业的竞争将更多体现在质量而非数量上。
长远来看,中药材产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摆脱“靠天吃饭、随行就市”的粗放模式。专家建议,应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中药材价格监测与信息发布平台,引导农户合理安排种植结构;推动“订单农业”普及,实现产销对接;同时加大科技投入,选育优良品种,推广绿色生态种植技术,提升产品品质与品牌价值。
眼下,渭源的田野上,最后一茬药材仍在被陆续采收。药农们的脸上虽有对价格下跌的无奈,却也不乏对来年希望的期待。毕竟,扎根土地的人最懂得:一时的价格波动如同季节更替,唯有坚守品质、顺应趋势,才能在这片孕育千年的药乡沃土上,收获真正的“黄金根”。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