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公众对药品安全性的日益关注,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与有效性问题持续引发社会广泛讨论。作为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注射剂在临床治疗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其不良反应频发、质量控制难度大等问题也暴露出上市后监管的短板。在此背景下,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近期发布《中药注射剂上市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首次明确提出建立“主动淘汰机制”,标志着我国对中药注射剂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迈出了关键一步。
此次新规的核心亮点在于将“主动淘汰”正式纳入政策框架。长期以来,我国药品监管体系更侧重于上市前审批,而对上市后监测与再评价重视不足,导致部分疗效不明确、安全性存疑的品种长期滞留在市场上。中药注射剂由于成分复杂、制备工艺多样,尤其容易出现批次间差异大、过敏反应多等风险。过去虽有品种因严重不良反应被暂停使用,但多属被动应对,缺乏系统性、前瞻性的退出机制。此次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对于经评价发现存在重大风险、临床价值不高或不具备继续使用条件的中药注射剂,应由持有人主动申请注销,监管部门也可依程序启动强制退出,这在制度层面填补了空白。
新规还进一步细化了上市后评价的技术要求。文件指出,中药注射剂上市后需持续开展真实世界研究、药物警戒监测、质量一致性评价等工作,重点评估其在广泛人群中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特别是对已上市多年、缺乏高质量循证证据的品种,必须补充开展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研究,以确证其临床价值。这一要求意味着,仅凭传统经验或小样本研究支撑的产品将难以通过再评价,倒逼企业提升科研投入和数据积累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政策强调“持有人主体责任”。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须对其产品全生命周期负责,包括制定并执行上市后风险管理计划、定期提交安全性更新报告、及时采取风险控制措施等。若发现产品存在严重安全隐患而未主动报告或采取行动,将面临严厉处罚,甚至被取消药品注册资格。这种责任绑定机制有助于改变以往“重审批、轻监管”的局面,推动企业从被动合规转向主动管理。
从行业影响来看,新规将加速中药注射剂市场的结构性调整。业内普遍认为,目前约有近百种中药注射剂在市场上流通,其中不少品种年销售额较低、适应症模糊、安全性数据匮乏。随着评价标准趋严和淘汰机制落地,预计将有一批低效、高风险产品逐步退出市场。这对整个中药产业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短期可能带来阵痛,但从长远看,有利于净化市场环境、提升行业整体质量水平,增强公众对中药现代化的信心。
此外,政策的出台也体现了监管思路的转变——从“管得住”向“管得好”升级。过去对中药注射剂的管理多依赖行政手段,如今则更加注重科学评价与数据驱动。通过建立标准化的评价路径和透明的退出程序,监管部门正努力构建一个动态、闭环的管理体系。这种以证据为基础的决策模式,不仅适用于中药注射剂,也为其他高风险药品的监管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当然,新规在实施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如何界定“临床价值不高”的标准?如何平衡传统用药习惯与现代医学证据之间的矛盾?基层医疗机构对某些中药注射剂依赖度较高,突然退市是否会影响临床用药选择?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征求意见阶段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并在后续配套细则中予以明确。
总体而言,中药注射剂上市后评价新规的推出,是我国药品监管迈向科学化、精细化的重要标志。首次写入“主动淘汰机制”,不仅是对历史遗留问题的正视,更是对未来药品安全治理模式的积极探索。可以预见,随着政策落地,中药注射剂领域将迎来一场深刻的洗牌,唯有真正具备临床价值、安全可控的产品才能留存并发展。而这,也正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应有的方向——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拥抱现代科学,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实现高质量发展。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