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4月1日,国家药典委员会正式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5年版)全面强制执行。作为我国药品标准体系的最高技术法规,新版药典在多个领域进行了系统性修订与升级,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对中药外源性污染物残留限量的进一步收紧——多项重金属、农残及真菌毒素的最高允许限量较2020年版再压缩三成以上,标志着我国中药质量安全监管迈入更严苛、更精细化的新阶段。
此次调整的核心在于强化对中药材从源头到终端的全链条质量控制。新版药典针对铅、镉、砷、汞、铜等五种常见重金属,以及33种常用农药残留和黄曲霉毒素B1、B2、G1、G2等真菌毒素,重新设定了更为严格的限量标准。以备受关注的重金属镉为例,其在根茎类药材中的最大允许量由原来的3 mg/kg下调至2.1 mg/kg,降幅达30%;而黄曲霉毒素总量的上限也从每公斤10微克降至7微克。这一系列“缩限”举措,反映出监管部门对中药安全性风险的高度警惕,也回应了公众对传统药物“天然即安全”认知误区的科学纠偏。
政策变化的背后,是近年来不断曝光的中药材污染事件所积累的压力。尽管中药在我国医疗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但部分产地滥用化肥农药、种植环境工业污染、储存不当导致霉变等问题长期存在,严重威胁用药安全。此前多项研究显示,市售部分中药材中重金属超标率仍处于不可忽视水平,个别品种甚至检出禁用高毒农药。在此背景下,新版药典通过提高门槛倒逼产业升级,已成为行业共识。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标准提升并非简单“一刀切”。药典委员会在制定过程中广泛征求科研机构、生产企业、检测单位及临床专家意见,并结合我国中药材主产区实际种植条件、国际通行标准(如欧盟药典、美国药典)以及WHO相关指南,力求在保障安全与维持产业可行性之间取得平衡。例如,对于难以避免微量残留的特定药材,如蜈蚣、全蝎等动物类中药,允许在严格溯源和风险评估基础上实施差异化管理;同时增设“豁免清单”,对历史沿用久远、毒性明确且用量极小的传统矿物药保留适度宽容。
然而,标准趋严带来的挑战不容小觑。中小型中药材种植户普遍面临检测能力不足、规范化管理水平低的问题,短期内可能因无法达标而失去市场准入资格。有业内人士估算,全国约有三至四成的初级药材供应商或将在这轮洗牌中被淘汰。与此同时,中药饮片厂和中成药生产企业也将承担更高的原料筛选成本与质量控制压力,部分依赖低价药材维持利润的企业或将陷入经营困境。
面对新形势,相关部门已启动配套支持措施。农业农村部联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出“道地药材绿色种植示范工程”,重点扶持生态种植基地建设,并提供技术培训与补贴;市场监管总局则加快推动第三方检测资源整合,鼓励建立区域性共享实验室,降低中小企业送检成本。此外,国家医保局也在研究将符合新版药典标准的中成药优先纳入医保目录,以激励企业主动提升品质。
从长远看,此次药典更新不仅是技术标准的迭代,更是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一步。只有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科学严谨的质量控制体系,中药才能真正实现“走出去”。近年来,我国中药出口屡因农残或重金属超标被欧美国家退回,严重影响国际声誉。新版药典的实施,有望显著提升国产中药的合规性与竞争力,为中医药参与全球健康治理奠定基础。
当然,标准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如何防止“纸上合规”、杜绝数据造假、确保基层监管到位,仍是接下来必须破解的难题。专家建议,应加快建立覆盖全国的中药材质量追溯平台,实现从田间到药房的全过程可查可控;同时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形成有效震慑。
可以预见,在新版药典的引领下,一场深刻的行业变革正在展开。阵痛难免,但唯有如此,才能让承载千年智慧的中药,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可信、可靠、可持续的光芒。当每一味药材都经得起显微镜下的审视,中医药的伟大复兴才真正有了坚实的根基。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